(一)早期主要的測量、度量器具
天文鍾/水運天文台
1.稱重器和計時器人類早的度量器具是稱重器和計時器,反映了人類早期的認識和生活需求。現已發現公元前2500年使用天平的證據,而在普通貿易中使用天平的早跡象是在公元前1350年。天平杆為(wei) 木製,砝碼則是用青銅做成的各類鳥獸(shou) 形狀。原始的計時器主要有影鍾、水鍾和水運天文台3種。公元前1450年,古埃及就有綠石板影鍾。至公元14世紀,用以表示時間的*靠的方法是日晷或影鍾。
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525年,也有用棕櫚葉和鉛垂線記錄夜間時間和特天體(ti) 的儀(yi) 器。當天體(ti) 通過子午線時,從(cong) 棕櫚葉的開口中觀察到天體(ti) 穿過鉛垂線的過程。在中國江蘇儀(yi) 征,出土了東(dong) 漢中期的小型折疊銅質民間測影儀(yi) 器。
公元1400年前,埃及記錄較短時間的儀(yi) 器叫水鍾,水鍾內(nei) 有刻度,下有小孔,整個(ge) 水鍾用雪花石膏做成瓶狀。在古希臘,古羅馬有當時上*的機械計時儀(yi) ——水儀(yi) 。通過水的傳(chuan) 遞計量時間,記錄的是不斷流動的概念而不是連續相等的時間,非常不。中國北宋時期的蘇頌和韓公謙於(yu) 1088年製作了天文計時器——天文儀(yi) 象台。它采用民間的水車、筒車、桔槔、凸輪和天平秤杆等,是集觀測、演示和報時為(wei) 一身的天文鍾,被稱為(wei) 水運天文台。
渾天儀(yi)
2.指南針、渾天儀(yi) 、地動儀(yi)
在中國,公元前300~公元*年,有人利用天然磁石的性質,發明了磁羅盤,即向儀(yi) 器;指南針到宋代發展成熟。中國西夏時候就有觀測和記錄天文的儀(yi) 器,叫渾天儀(yi) 元代的郭守儀(yi) (1231年~1361年)對渾天儀(yi) 進行了改造,製成簡儀(yi) ,其製造水平在當時遙遙,其原理在現代工程測量、地形觀測和航海儀(yi) 器中廣泛使用。東(dong) 漢時期,張衡發明了上*台自動天文儀(yi) ——渾天儀(yi) 和上*台觀測氣象的候風儀(yi) ,開創了人類使用儀(yi) 器測量地震的曆史。